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富源县:“三个精准”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 发布日期:2018-03-20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755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有国土面积3348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161个村(居)委会1723个自然村19万户农户、总人口83万人。富源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乌蒙山区,山区、半山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4.86%,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72户73131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安置1327户5879人,其中,2016年已完成86户387人。富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严格落实省、市有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按照亲切、务实、高效、干净的工作理念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结合、整体推进、体现特色、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紧盯“三个精准”, 统筹协调,全面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确保2018年6月底全部实现1241户5492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富源县紧紧围绕如何搬迁、如何建设、如何脱贫,成立了以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7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的推进协调领导小组;下设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1位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设立“一办八组”,专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落实;采取抽强人、硬抽人,共抽14名干部脱岗工作。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精准“搬迁”
即锁定搬迁及安置点。富源县紧扣6类地区搬迁要求,充分尊重动态调整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72户73131人的意愿,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定公示、乡复核、县审定公告”程序识别对象,并由村民小组长、村委(社区)主要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长、乡镇(街道)挂片领导及党政主要领导、县级挂钩领导逐级签字上报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对象锁定后,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及城镇化安置比例达人,其中依托县城1个安置点安置34户160人,依托旅游景区1个安置点安置84户369人、依托集镇9个安置点安置990户4424人,依托工业园区1个安置点安置31户117人(含同步搬迁11户45人),依托中心村1个安置点安置113户467人。其中,2016年结转任务在8个安置点安置、2017年任务在4个安置点安置、2018年任务在1个安置点安置。同时,将全县搬迁对象在富源县阳光监督平台进行公示,接受全县各级监督。

精准“建设”
即锁定实施主体。富源县“三年行动”计划易地扶贫搬迁还需安置的1241户5492人项目建设统一推进,时间紧、任务重,富源资本有限公司作为县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政府授权的购买服务主体,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存在较大难度。经充分研判,结合全县搬迁点点多面广实际,决定由富源资本有限公司与乡镇(街道)签订委托书,由乡镇(街道)作为实施主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锁定建设任务。“三年行动”计划还需完成安置人数采取单户安置及单元房安置,2016年结转任务中246户1033人采用单户安置,用地81.56亩,建设房屋246套52445.98平米、活动室812平米、容纳120余人的幼儿园1所;2016年结转任务中339户1456人及2017年安置426户1985人、2018年安置230户1018人采用单元房安置,用地101.68亩,建设房屋995套97955平米、管理和服务用房17770平米。严控建设成本。涉及项目前期须经第三方开展的工作,由县直行业管理部门牵头,邀约省内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的作业单位进行摸底询价,形成县级控制价,由各镇(街道)自行按照招投标程序选定作业单位,所需费用严格控制在县级控制价以内。房建项目建设按照实用节俭进行规划设计,所需材料一律经各镇(街道)进行询价议价,保证质优价廉,严格控制建设成本;现已下拨资金共计20001.94万元,已保证项目按进度及时拨付。严把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关。抽调全县建筑行业具有较强管理经验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强化全县各安置点项目建设现场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控,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适时对各安置点进行抽查检查,一经发现存在安全质量问题,进行重处重罚,并督促严肃整改;并要求各安置点就各种隐蔽工程进行现场拍照记录,适时将情况反馈到县指挥部,由县指挥部组织人员进行核查,确保建成安全工程、优良工程、民生工程、放心工程。现已对9个安置点施工处4.9万元罚款、项目经理处0.4万元罚款计9分处罚、监理单位处1.45万元罚款。

精准“脱贫”
富源县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通过就业、产业扶持叠加搬迁对象收入。一是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脱贫。始终把就业是民生之本,围绕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动力2507人就业有岗位、有平台目标,开发和联系就业岗位11590个,其中县内开发岗位1331个(含公益性岗位135个),市内联系乔治白云南浩祥服饰有限公司对接岗位500个,省外各类企业27家可转移劳动力9759个。通过各镇(街道)多次召开脱贫就业现场对接会,落实就业岗位。目前,已有1495人县外务工,650人在镇域内就近务工,人均月收入2500-6000元左右,剩余362人已对接落实岗位,待搬迁入住后到安置点一楼扶贫工厂上班,确保所有劳动力充分就业,不漏一人。胜境街道高路村安置点、竹园镇沙田家园安置点依托旅游景区和集贸市场65个门面,促使部分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实现致富。二是开启“扶贫工厂”新模式。把产业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17770平米管理服务用房引进劳动力密集型手工业安费诺有限公司等9家投入1700余万元,待项目建设完成后实现搬迁对象住在二楼及以上在一楼上班,可以就地安排2650个就业岗位,可实现人均月收入1700-4000元左右,并覆盖周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防止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产生,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截止目前,后所镇、大河镇、营上镇、富村镇、墨红镇招商引资的手工加工业星耀商贸有限公司、六盘水严氏电子马达加工厂、光明电子加工厂等项目已经落地,并进行试生产和技术骨干培训400余人。三是实现“村企合作”促增收。大力推进村企合作,与广州温氏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公司+支部+合作社+搬迁户”模式,快速有序的推进温氏养殖小区的建设,靠机制把搬迁户纳入滚动发展的产业链环节中,加快脱贫致富。从全县安排产业扶贫户均资金800元、市级财政资金帮扶1300万元,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鼓励群众出资,合力打好资金保障“组合拳”,撬动资金3000余万元,每个安置点都已组建合作社、完成前期选址等基础性工作,每组温氏养殖小区年出栏4000头肉猪,可实现利润80万元左右,户均年分红3000-5000元左右。目前,墨红镇、富村镇、后所镇已启动项目建设。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胜境街道、富村镇发展多福软子石榴种植项目,盛产期可实现户均1万元以上;十八连山镇发展山药种植,可实现每年每户搬迁户年收益3000元。其他各安置点配套产业项目正在实施前期阶段。四是织牢脱贫“保障网”。完善惠民政策强保障,为搬迁群众织牢就学、低保、医保、养老安全保障网,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中实有学生1742人,其中1212名适龄段学生全部安排到校、到班,并做好搬迁入住后适龄学生入学接洽工作,强化教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关爱工作,明确一名帮扶教师结对帮助搬迁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达到阻断贫困代际的目的。落实就医及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医疗服务等保障工作,投入577980元完成没有项目支撑的免费健康体检2223人,可有效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1095个低保及特困供养人员和229个残疾人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年兑现金额可达250余万元,临时救助29户104人41300元,医疗救助11人39558.81元。对接浙江乔治白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对搬迁户及部分村(居)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按成本价捐赠价值98万元的服饰2511件帮助搬迁对象及部分贫困户过上一个祥和温暖的春节。五是统筹“四套机构”促融入。健全搬迁人口融入机制。各安置点已成立党组织、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和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双推进作用,做到四套机构,一套班子,切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就业保障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到新的地方,需要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步研究和加强对易地搬迁人口的心理疏导和先进文化教育,让思想先脱贫,新观念住进新房子。优化安置点社区管理服务,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环境,积极引导搬迁人口参与当地社区管理和服务,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使搬迁群众平稳顺利适应新环境、新生活。

(通讯员:李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