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四川凉山,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在看望村民的过程中,一位彝族村民告诉总书记,以前她生病了,以为是有鬼附身,后来村干部告诉她,“鬼”就是那些不讲卫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改变生活习惯,把家里和个人的卫生搞好,就会少生病。听了她的叙述,习近平接过话来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总书记为村民讲述“驱鬼经”,这当然是“标题党”。但村民对“鬼”的认识,很显然被总书记抓住了关键所在:贫穷导致落后,落后导致愚昧,愚昧和落后导致卫生生活习惯不好,从而疾病多发,对疾病的认知也无法做到科学。在不明白为什么莫名其妙生病的情况下,以为这是“鬼”在作祟就不足为奇了。总书记准确指出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其实也指明了驱“鬼”的方向,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共同努力,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让大家共同过上幸福、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生活。 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地区是我国唯一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的地区,在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峦纵横,大山深沟阻隔了与外界的交流,加上解放前长期以来统治者的民族隔离政策,让这片土地成为一个特殊的区域,独自发展至民主改革前,两千多年历史社会形态没有一点改变,仍保持着原始残余的奴隶制社会。在实施民主改革后,凉山搬走了奴隶制这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政权。改革开放以来,从“移民扶贫”到“形象扶贫”,这片土地对贫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而扶贫事业也堪称天翻地覆。但在当前,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当地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虽然已经有政府进行兜底,但距离富裕文明尚有很大一段路。 其他许多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愚昧、落后、贫穷往往相生相伴,脱贫攻坚,常常就是一场艰难的“驱鬼”过程。而要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绝不靠农村所谓的“大神”,而要靠几个方面的重点努力―― 驱除愚昧之“鬼”,需要用教育进行开化。教育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笔者曾在凉山腹地一个极度贫困村驻村扶贫,一位老乡就告诉我们:“娃儿一回来,就说你们咋不讲卫生,这么脏也看得下去,对身体健康不好!”――读寄宿制学校的孩子每次回来,都会提更多让他们改变生活习惯的要求,并给他们讲外面的生活方式。这说明,教育治穷根的理念,已经在群众心中得到了确立,目前需要的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和更好的教育环境。 驱除落后之“鬼”,需要基础设施的改善。许多地方的贫困,都有相似的地理因素:大山阻隔,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才进不来,或者不愿意进来。笔者所帮扶的村,离乡政府和乡中心校有十多公里的山路,没有商店,没有班车。孩子们上学或者是寄宿,或者是走上十多公里的山路。在这种条件下,也许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导致孩子辍学。如果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足够容量的寄宿制床位,或者有安全的校车,自然就不再有辍学之虞。而孩子不再辍学,无疑是一个地方长久脱贫的希望之源。 驱除贫穷之“鬼”,需要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支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关键看是不是被及时发现、有效挖掘。拿凉山来说,许多畜牧业和特色农产品都具有优势或者唯一性,而其光热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更是闻名中外。如何让这些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让这里的资源成为支撑群众脱贫奔康的支柱产业,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不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开发利用,核心问题还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可见,“鬼”是相生相伴,“驱鬼”的招数也当环环相扣。精准扶贫之“精”、之“准”,或许也就在于针对这一个个“鬼”的一个个有效举措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去斩断“穷根”,让“鬼”无处存身――总书记在凉山的话,无疑是对所有脱贫攻坚重点地区的启示。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