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麒麟区创新举措抓实贫困对象动态管理
  • 发布日期:2017-12-30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31

曲靖麒麟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31户12557人,其中2014年—2016年已脱贫1469户5382人,2017年计划脱贫586户2097人,未脱贫1576户5078人,分布在7个镇(街道)75个村(社区)440个村(居)民小组。在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中,麒麟区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首先要打牢基础,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的指示要求,坚持把结果晒在阳光下,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创新开展镇区“两级仲裁”、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双向认定”、检查督查巡查“三查并举”、预防返贫“三项机制”,强化精准识别,抓实动态管理。

“两级仲裁、群众参与”,确保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成立区、镇两级仲裁委员会,加强贫困对象识别环节的联动与协作,的认真核查、综合研判疑难问题,做到既不让一户贫困户漏登,也不让一户非贫困户错登,杜绝被脱贫、数字脱贫现象。一是镇级仲裁夯实基础。工作中,遇到难以评判的情况及难以识别的对象,镇动态管理工作队及时镇级仲裁委员会报告,由镇级仲裁委员会及时受理并到现场进行核实研判,将基层容易出现的一般性问题予以解决。二是区级仲裁解决争议。镇级仲裁委员会不能解决的特殊争议或问题,报区级仲裁委员会,由区级仲裁委员会现场核实、具体分析、综合研判,在弄清贫困户的贫困类型、经济状况、致贫原因等情况下,因人施策加以解决。三是群众路线精准识别。把群众工作贯穿在动态管理工作的始终,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贫情分析会、公开评议、动态管理过程监督。针对特殊性、差异性问题,召集群众进行公开评议,在得到群众一致公认的情况下,客观公正的锁定贫困对象。

自11月10日启动新一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以来,全区共新识别贫困户77户225人,剔除户210户586人。

“双向认定,因户施策”,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实施

全面核实查准贫困源头,找出脱贫短板,由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对每项帮扶措施的制定和执行进行“双向认定”,帮助脱贫户解决增强造血功能、发展生产中存在的困难。一是规范认定程序。严格对照脱贫标准,为每个贫困户建立统一台账,帮扶干部按照科员户均不低于2000元、副科不低于3000元、正科以上不低于4000元的标准,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需求“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由帮扶干部、贫困户共同认定后逐一列入台账,完成一项,双方认定一项,为脱贫验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求挂钩帮扶干部每入户一次登记一次台账,实施全程动态管理。二是科学运用认定结果。镇(街道)及时把“双向认定”更新数据报送至区级,便于决策层掌握脱贫动态,进行科学施策和指导,同时也有效抑制了虚报瞒报、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截至目前,全区帮扶干部累计投入508万元,落实帮扶措施数474项、帮扶项目87个,切实做到项目资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生活生产困难。

“三查并举、严格问效”,确保任务责任精准落实

检查、督查、巡查“三查并举”,全程跟踪问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推动动态管理任务、责任有效落实。一是动态管理工作队指导检查。区、镇两级成立动态管理工作队128支,突出责任导向,开展检查84次,负责督促指导全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对挂点联系镇(街道)分片包干,抓好培训和痕迹资料检查,强化过程监督。二是督查组督导明查。成立脱贫攻坚督查组4支,强化目标导向,开展专项督查12次,重点督查各镇(街道)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组织领导及开展情况,看领导是否重视,看程序是否到位,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弄虚作假、随意修改、谎报、瞒报和漏报等情况。督导组通过对东山镇、越州镇、茨营镇、珠街街道、三宝街道、沿江街道、潇湘街道部分村(社区)脱贫攻坚挂钩联系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开展巡查,共查处落实脱贫攻坚制度不力、驻村工作队员不在岗等7类问题,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进行通报问责。三是巡查组暗访调查。成立脱贫攻坚巡查组4个,突出问题导向,开展4次巡查,做好暗访调查,重点巡查执行政治纪律情况,是否贯彻政策、落实工作部署,推动工作开展;巡查政策执行情况,是否存在政策红线意识淡薄,优亲厚友、假公济私等问题;巡查责任压实情况,是否制定工作方案,责任是否到目标、到时间、到村组、到人员;巡查精准识别情况,是否严把标准、严格程序,是否存在贫困对象错评、漏评、错退、难退等问题。

截至目前,已对7名违反脱贫工作纪律的干部进行问责处理。

“三项机制、多管齐下”,确保跟踪服务精准发力

坚持“巩固脱贫”和“防范返贫”两手抓,做好脱贫人口跟踪管理和服务,做到扶持力度不减。一是返贫预警机制。通过村组干部走访调查、帮扶干部跟踪回访、返贫户个人申报、系统信息自动比对等途径,动态掌握脱贫户家庭收入、人口、财产、劳动力变化等情况,确保贫困户精准退出,及时掌握返贫情况。加强返贫信息管理,通过现场调查、群众评议、镇级审核、区级认定,对返贫户及时予以确认,对信息有误的及时进行更正。二是兜底保障机制。因灾返贫方面,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原则,健全完善临时救助政策和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统筹救助机制,重点落实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因病返贫方面,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46人在医保系统中标注,实现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覆盖,筹集90万资金成立健康扶贫资金库,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群众就医成本,防止出现因病致贫、返贫情况;因学返贫方面,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实行义务教育补贴、高中教育兜底、职业教育贴补和大学教育贷款,建立困难学生资助网络体系;因老返贫方面,全区符合参保条件的1674人均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三是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制订产业扶贫规划,建立起持久、可内生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种养殖业,围绕种好“三片叶子”蔬菜、蚕桑、烤烟,开好“三朵花”灯盏花、荷花、牡丹,结好“三个果”葡萄、蓝莓、猕猴桃,养好“三畜禽”猪、羊、鸡,打造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88个,强化了对贫困户的正向激励引导,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效杜绝返贫现象。充分发挥区委、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作用,2017年全区通过整合各类资金2.27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产业精准扶贫,促进市场主体良性发展和贫困户真实脱贫,在全区唯一的贫困镇茨营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绿联、乐颐、唐生、绿源等龙头企业,发展蔬菜、猕猴桃、灯盏花等特色产业种植6800亩,带动186名贫困人口务工。(通讯员 袁梓涵 张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