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旅游扶贫是最具尊严的扶贫” 邻省贵州做法值得借鉴
  • 发布日期:2017-12-01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48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但同时旅游资源又极为丰富的省份。根据实际情况,贵州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来得最快、增收最多、持续性最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旅游扶贫是最具尊严的扶贫,也是“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最好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推动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方面走出了一条颇有成效的特色之路。2016年,贵州省旅游扶贫带动2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的24.5%。旅游扶贫已成为贵州扶贫的主产业和主渠道之一,其模式和具体做法对很多省份和地区都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山水之都,田园贵安

摸清家底,以科学规划为引领

贵州省把“旅游+”“扶贫+”的思路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规划时注重多规融合,并制定了《贵州省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行动计划规范(试行)》等文件,指导各地以村为基础、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旅游扶贫规划,将所有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纳入县域旅游扶贫规划,实现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指导全覆盖。


目前贵州全省已有32个县(市、区、特区)编制县域旅游扶贫规划,覆盖1326个贫困村、210782户贫困户、699643名贫困人口。有640个村专门编制了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覆盖105591户贫困户、344799名贫困人口。


贵州省委还将旅游局升格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完善扶贫与旅游部门协作机制,精心实施旅游扶贫。同时印发《贵州省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意见》《贵州省旅游万企万村帮扶行动实施方案》,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整合省级旅游扶贫资源,推进实施“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打造13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104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扶持10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发展。


为了摸清家底,更加有的放矢地制定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扶贫规划,2016年贵州省动用10万人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在全省全覆盖的基础上,此次普查把20个极贫乡镇作为重点普查区,并单独制作旅游资源分布图作为全省精准扶贫作战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通瓶颈,以路网建设为基础

发展大旅游,首先要破除大交通的瓶颈。交通路网建设是近几年贵州旅游井喷式发展的物质基础。贵广、沪昆两条高铁的建设使贵州全面进入高铁时代,贵州在西部省区中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而预计至今年年底,贵州将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


资金筹措和到位是交通路网建设的最大困难,对此,贵州主要采取三大措施。一是率先研究和推动高速公路PPP建设新模式。目前,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PPP模式在贵州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已百花齐放;二是“用明天的钱建今天的路”。即政府购买公路“建养一体化”服务,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社会资本承担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筹集、5年期养护等服务工作,政府依据项目建设及养护的绩效评估情况,向社会资本支付服务费;三是建立省级交通发展基金,为地方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干道、旅游路和产业路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地方政府交通建设融资难问题。


路网的完善使以往“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丰富旅游资源逐渐为世人所知,连通了景区、城乡,解决了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沿线产业结构调整,为沿线农户提供了大量在自家门口创业和就业的机会,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增长。

找准定位,以乡村旅游为载体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贵州省旅游扶贫的主要形式就是乡村旅游。


自2011年以来,贵州省旅发委(原贵州省旅游局)每年专项安排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省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截至目前,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其中有517个村被国家列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依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居、文化遗产,打造了雷山西江、平坝天龙屯堡、贵定音寨、黎平肇兴、丹寨石桥、余庆松烟等一批知名乡村旅游品牌。


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贵州乡村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今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4亿人次,实现收入763.16亿元。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直接带动就业479203人,间接带动就业604175人。

盘活资源,以股权分配为核心

在有效整合农村资源、农民资产、市场资本、政府资金等投入旅游扶贫发展,建立利益联接机制等方面,贵州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实践中,各地抓住“股权”这个核心,以“三变”改革为宗旨,以改革破难题,灵活创新,盘活资源,推进土地、资源、资金集约化、规模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


六盘水市钟山区按照“无奇不股、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和“有变就变、能变则变、灵活多变、变就变好”的思路,除了创新土地入股、林权入股、资金入股等各种方式外,还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引导农户以自有资金、祖传技艺等入股经营主体,按股分红。当地还进一步探索建立自然风光股、房屋股、设备股、基础设施股、劳务股、技艺股、管理股、知识产权股等“凉都十二股”,引导村集体和农户以各种方式盘活所有可经营性资源、资产和资金,入股旅游经营主体。


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通过县委县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投资开发、村民全体参与的方式,创造性提出“秀水五股”分配模式。“秀水五股”具体包括:人头股,占股10%,秀水村民人人有股;土地股,占股30%,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每分土地算一股,年终按土地面积分红;“笑益(效益)”股,占股30%,村民参与劳动就有股,有效益就能分红,包括参与项目建设的劳务报酬和项目运营管理的工资报酬,年终按劳动工分参与分红;孝亲股,专为65岁以上老人设计,每年从项目中提取5%的收益作为老人们的生活保证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经费;发展股,占股25%,从村集体收入及利润中提取25%,用于秀水村旅游项目的后期管理经营、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因病因灾临时救助等社会公益性事业。

做足特色,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贵州省注重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资源,培育引进企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健康养生等特色优势产业,把园区打造成景区,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扶持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农家乐、销售农特产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造血”功能,让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旅游扶贫工作的强大支撑。


首先,坚持土地和风景一道种,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不断提高其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把茶园、果园、药园等打造成公园,把农业园区打造成观光景区,把农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把农业生产生活打造成旅游产品,形成新的旅游资源。


其次,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需求大、风险可控的农特产品生产;注重通过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资金及产业扶贫资金,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从点状布局向板块化布局发展,逐步把交通线发展为产业线,把产业线培育为风景线,形成多线一体、互促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


第三,坚持企业和农户共建,带动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各地注重加强培训,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市场理念,找准发展定位,提升文化品位、生产技能、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市场经营者、管理者,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探索建立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的作用,带动农户闯市场、用科技、搞服务;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通过将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取租金收入,入股公司获取入股分红,到园区务工获取工资收入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推进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逐渐创出品牌、建成规模、形成气候,成为量大面广、经营收入稳定的旅游扶贫路径。

拓宽途径,以精准帮扶为目标

为做到精准帮扶,贵州省通过旅游资源普查及大数据、扶贫云等技术手段的运用,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个人情况,通过九大帮扶路径采取具体可行的帮扶措施。


贵州各地注重建立“政府+企业+村两委+合作社+能人+农户+市场”等利益联结机制,在产旅融合方面建立“产业与风景融合、园区与景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环境打造上建立“田园家园公园一体、城乡公共设施连接”的共建共享机制,在收益分配上建立“支持农户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就业创业”多渠道按贡献增收的共享机制,从而保障贫困群众在旅游扶贫中充分受益,巩固旅游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