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苟坝匠心园红醋坊老板吴萍。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新闻9月18日讯(记者 张艳玲)“以前在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一个月800-1000元左右,现在回家开店,一年挣10万多元。”贵州省遵义市苟坝匠心园红醋坊老板吴萍告诉中国网记者。

苟坝匠心园原名“红街”,是“苟坝会议”会址第一批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中有木匠、铁匠、豆腐匠、糍粑匠、酒匠等传统工艺,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曾经的贫困村变成旅游村,并全部脱贫。

这是贫困户靠异地搬迁脱贫受益的典型,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去年底,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的129户村民因异地搬迁摘了贫困帽,改变了命运。今年5月,四川大凉山区的书夫村,34户贫困户搬进了国家帮忙建的新房子。山西吕梁山区的赤坚岭村,光伏扶贫为12户缺少劳动能力的农民生活兜底……

中国全面向贫困宣战。“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4年(截止2016年底),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新貌。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的扶贫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曾对媒体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启动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国家八七脱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提出7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可视为中国政府第一次向绝对贫困宣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后,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中国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首次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确定为脱贫攻坚重点。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的新阶段。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省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成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2014年,中央对贫困户摸底调查,建档立卡。摸底显示,当时全国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

同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成为指导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随后,中央陆续出台11个配套文件。国家各部门出台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相继出台和完善脱贫攻坚系列举措。

2017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要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加大各方帮扶力度,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检查督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光伏扶贫项目。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4年脱贫5564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脱贫成就举世瞩目。

为实现脱贫,“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实干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在解读十三五规划时表示,将通过就地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异地扶贫、生态保护脱贫,医保制度健全、其余全部纳入低保等六大途径,精准到每一个人、精准到每一个家庭,最后实现全部脱贫。

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国政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案:通过发展各种产业,使3000万有劳动能力和生产技能的贫困人口脱贫;通过易地搬迁,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通过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1000万年轻贫困人口通过转移就业脱贫;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使失去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2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李云龙表示,根据7000万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通过这四种方式,中国到2020年可使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五年来,党中央多次作出部署,各级政府立下军令状,提出系列农村扶贫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定一整套开创性的农村扶贫政策,投入了巨额扶贫资金,动员了政府系统内外的大批扶贫力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明显改变了农村贫困面貌。

贵州省遵义市苟坝匠心园。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脱贫成就世界瞩目

这几年的脱贫成就,除各方重视外,与中央加大投资分不开。2016年,中国政府的扶贫投入大幅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667亿元,同比增长43.4%;省级财政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2017年,中国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016年的667亿元大幅增加到8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30.3%。

2016年10月《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披露,2011-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亿多人(10992万人)。截至201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

2012年至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4335万人,平均每年减少近1400万人。通过精准扶贫,5年使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全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

根据《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从2016年至2020年,中央、地方及有关个人和机构将投入9463亿元,通过易地搬迁使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249万人的基础上,2017年将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的任务。

2017年将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从目前减贫任务年年超额完成的情况看,提前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基本已成定局。

对于中国的脱贫成就,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全球接触、知识和战略部主任阿什旺尼·穆图表示,中国减贫模式效果好、效率高,在全球有目共睹。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启示作用。

众多减贫领域的国际专家纷纷对中国减贫做法与成就赞叹不已,他们期待中国在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中发挥更大领导力,通过分享和国际合作让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惠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