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刘永富主任:纠正形式主义问题,严防弄虚作假
  • 发布日期:2017-09-04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466
  “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展产业,有的集中资源 ‘垒大户’、 ‘堆盆景’,有的政绩观错位,层层加码患了 ‘急躁症’,有的督促检查满天飞,基层苦不堪言。有的地方自认为脱贫任务不重,犯了 ‘拖延病’。有的制作展板表册只为应付检查。”8月2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指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问题凸显。

  2015年底,中国启动扶贫大攻坚,计划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全国由上至下、方方面面,广泛投入到这场浩大的扶贫行动中。

  效果如何呢?刘永富做了全面总结。

  他说,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013年至2016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每年减贫幅度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7%。

  如何识别贫困人口,是一大难题,基层扶贫工作的很多矛盾,由此而来。

  从刘永富介绍来看,这项工作十分艰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他表示,2014年,全国组织80多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 12.8 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基本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 “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

  2017年2月,有关部门又组织各地对2016年脱贫不实开展自查自纠,245万标注脱贫人口重新回退为贫困人口。2017年6月,组织各地完善动态管理,把已经稳定脱贫的贫困户标注出去,把符合条件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的人口纳入进来,确保应扶尽扶,这项工作将于8月底结束。“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

  刘永富坦承,扶贫工作还存在多项问题,除了前述形式主义问题,还包括:

  ——贫困人口总量大。贫困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以上的省份还有六个(贵州、云南、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深度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缺口大。

  2016年底,全国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省份还有五个(西藏、新疆、贵州、甘肃、云南),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县和贫困村分别有100多个和近3万个。同时,因病致贫占比高。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5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医疗支出负担重,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一些地方扶贫脱贫不够精准。在贫困识别上,有的地方贫困识别简单算收入、“搞摆平”,人为割裂低保和扶贫政策。有的地方未将因病因灾因残新增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在精准帮扶上,有的政策措施不顾贫困户真实需求。有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跟不上,搬迁户无业可就。在贫困退出上,有的地方“三保障”(编者注:指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未实现,就宣布脱贫。有的地方算账脱贫、突击脱贫,脱贫基础脆弱,存在返贫风险。

  ——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有的地方为图省事、赶进度,大包大揽、送钱送物,“干部干、群众看”,不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贫困群众来看,有的安于现状,单纯依靠外界帮扶被动脱贫。有的习惯“等靠要”,依赖政策不愿脱贫。

  ——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待加强。随着扶贫投入逐年增多,使用管理权限下放到县,贪污、挤占、挪用等老问题仍时有发生,资金闲置滞留等新问题逐步显现,一些地方项目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接不住、整不动、用不好。

  ——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不强。一是对贫困县与非贫困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在扶持政策上不一致,造成部分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群众不满意。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的政策支持比较多,而接近扶贫标准的边缘户得到政策支持很少,造成部分农户心理不平衡。三是部分脱贫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脱贫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脱贫后扶持政策减弱,极易返贫。

  刘永富表示,将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严不实不精准问题。特别是要纠正形式主义问题,严防弄虚作假,不断提高贫困识别、帮扶、退出精准度。

  他还表示,要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