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勐腊县河边村新型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发布日期:2017-07-03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63
  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河边村小组,一个热带雨林环抱的美丽瑶族村寨。长期以来,这里优美的风光与贫困相伴。受产业单一、交通滞后、观念落后的制约,贫困的阴影如一团抹不去的乌云,多年笼罩在当地瑶族群众心中。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一场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全力助推、村民主动作为的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在河边村小组悄然实施。短短3年,河边村小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今年5月,省委书记陈豪来到河边村小组调研,肯定了河边村小组的这种新型扶贫模式。最近,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作出批示,要求新闻媒体深入总结和大力宣传河边村小组新型扶贫模式,挖掘一些可推广可借鉴的做法经验……记者再次走进河边村小组,沿着村寨群众摆脱贫困的足迹,探寻可喜变化背后的故事。

 
 
 
 
 

 

党委政府主导是扶贫纵深推进的关健

河边村小组,过去一直与贫困相伴。全村小组共有59户215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仅2679元,在勐伴镇42个小组中排在34位。村民长期住在石棉瓦顶的简陋木板房中,是勐伴镇较为贫困的村寨之一。

 

解决村民“要我脱贫”的思想问题,使其树立“我要脱贫”的观念,成为能否彻底改变河边村小组贫困状况的关键。

 

为此,州和勐腊县、勐伴镇党委、政府领导多次走进河边村小组,与瑶族群众拉家常、问贫困,现场解决各种问题,深入寻求脱贫良方。河边村小组被列为脱贫攻坚试点村寨后,勐伴镇认真开展深入遍访,把准河边贫困“脉门”,对症下药,经过3年的不断努力,脱贫攻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解决河边村小组农户居住分散、房屋质量差、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低下的难题,勐腊县和勐伴镇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原则,整合投入资金1444.58万元,启动河边村小组精准扶贫安居房建设。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幢幢与雨林环境相适应、具有瑶族特色的新民居在河边村小组展露新容。

 

日前记者走进河边村小组,只见村民正热火朝天参与修筑进村道路。一条长达8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面,即将完工。村民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的土路,晴天时漫天灰尘,一到雨季,泥巴没过小腿,浑身溅着泥浆,农产品销售季节,就是村民发愁的时候,农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

 

要发展先修路。勐腊县和勐伴镇依托整乡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整合投入600余万元资金开展进村道路硬化。这些天,村民茶余饭后露出了灿烂笑容,对未来生活的盼头也更足了。

 

选准产业扶贫,为解决长期以来群众“造血”能力弱的困境,勐伴镇投入30余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发展热区特色生态农业和珍贵用材林种植,开展小耳朵猪、黄牛养殖等,构建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的产业新格局,进一步夯实了群众增收产业基础。

 

“河边村小组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勐腊县委政法委作为河边村小组“挂包帮”单位,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从2015年9月起,勐腊县委政法委先后35次组织干部职工250余人次到河边村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摸底,了解掌握帮扶对象经济收入、生产生活困难等情况。投入10万元资金用于河边村小组的球场、公厕、垃圾焚烧房建设;为提升村民素质,开阔眼界,组织村民到勐腊县曼飞拢村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同时协调有关农业技术人员到村内为群众开展割胶、养殖等技术培训。近日,勐腊县委政法委又向建新房的河边村小组村民提供每户1吨水泥的援助。

 

社会力量助推是扶贫创新发展的动力

“小云助贫”的全方位介入,使西双版纳州扶贫工作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即“政府+公益(社会力量)”的扶贫模式,这在西双版纳州尚属首次。社会力量的助推,为河边村小组扶贫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小云助贫”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主导的公益扶贫项目,它以河边村小组作为脱贫研究试点,践行“朴素公益”,从方式和手段上提倡“参与式助贫”,不主张大包大揽式的扶贫,而是通过长期的参与式综合施策,培育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脱贫能力。

 

“小云助贫”进驻河边村小组后,发现村民对脱贫和未来的发展并没有规划和设想。为了摸清河边村小组的整体贫困状况,“小云助贫”用了半年的时间开展贫困调查,深入了解贫困的程度和贫困的根源。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小云助贫”针对河边村小组的贫困状况,拿出了完善的脱贫帮扶计划,以复合型产业、提高农户经营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人居环境建设和改善社区治理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最终让村民收入超常规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生活和环境根本性改善、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目标。

 

为保持瑶族村寨的浓郁特色,“小云助贫”大力度对瑶族干栏式建筑进行脱胎换骨的设计包装,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风格。充分利用好政府提供的6万元贴息贷款建新房,引导村民建好一间“瑶族妈妈的客房”,为今后发展“嵌入式”会议经济和休闲旅游打下基础。

 

李小云从事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告诉记者,河边村小组具有发展高端会议经济的潜力。出于这样的考虑,“小云助贫”在政府扶贫的大框架下整合资金,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发动众筹及公益基金募捐等方式为每户瑶族新房筹集资金。建盖民居房时,保留一间干栏式建筑风格、又具备接纳高端商务的客房,增加河边村小组产业的多样性。

 

“天然雨林鸡蛋”成功营销,就是“小云助贫”发展河边村小组产业多样性的范例。“小云助贫”项目组通过微电商平台,瞄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中高端消费人群,打造河边村小组“天然雨林鸡蛋”品牌。来自热带雨林腹地、品质上乘、生态环保的“天然雨林鸡蛋”在上海、北京等地供不应求,卖到10元一个,且十分畅销,村民的收入不菲。河边村小组卖茶花鸡蛋最多的村民黄元周动情地说,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家母鸡产下的土鸡蛋还变成了这么值钱的“金蛋”。

群众主动作为是扶贫成效的基础

在河边村小组,这个过去“等、靠、要”传统思想较为严重的贫困村,因为政府扶贫和“小云助贫”公益行动的介入,村民们的思想悄然发生了一些难能可贵的变化。

 

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勐伴镇在河边村小组先后成立了“河边村小组发展工作队”和“河边青年创业小组”两支骨干队伍,以互助的形式,带动和帮助村民一起发展生产、创业脱贫。

 

“河边村小组发展工作队”在小云助贫创业小组的指导下,注册成立由村民自主管理的天然产品微店,由河边村小组村民引导本村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河边村小组的天然雨林鸡蛋就是由“河边村小组发展工作队”开发出来的,这充分激发了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记者采访时发现,村寨里除了年长者,大多数都说普通话。面对镜头,村民小李没有躲闪,而是用普通话和记者交流,他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原来和乡邻都是用方言交流。如今,路通了,房子盖好了,以后来游玩、居住的外地人一定会多起来,所以决定把普通话学好用好。“不懂得说,我就慢慢听别人说,一点一点地学。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身边的乡亲用普通话交流的也越来越多”。这是村民主动融入外界、顺应市场发展环境的一个缩影。

 

村民黄志成也在忙着建新房,他说,如果不是政府支持6万元的贴息贷款和5万多元的补助款,他做梦也想不到能告别原来40平方米的老房子。如今他家第二层的客房已经开始接待游客,4月以来客房收入就有5000元。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建好房子,再把客房布置好,真正把游客留下来,“时间不等人呐,要去做的事太多了”。刚和记者聊完,他又赶着回工地继续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