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以有力举措推进脱贫攻坚——董保同到富源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记
  • 发布日期:2016-02-23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637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脱贫攻坚。”2月2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董保同到富源县黄泥河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与干部群众共商增收脱贫、同步小康的思路、措施和办法,鼓励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初春的富源县阴雨连绵、寒风刺骨,浓雾迷漫、道路泥泞。21日一大早,董保同一行奔波数小时赶到十八连山镇的岔河水库建设工地,了解水库建设、移民安置、水体利用等情况。董保同一行随后赶到黄泥河镇五乐社区小岔河村民小组,看到大量村民正在热火朝天修筑村里的道路和场院,董保同当场给予表扬。在黄泥河镇迤更者村委会冷水沟村异地搬迁安置点,董保同一行查看了正在建设的新村庄。
 
  黄泥河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23户8190人,干部群众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力保今年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前村村有项目、户户在行动。黄泥河镇新寨村委会是曲靖市政府办公室的脱贫攻坚联系点,去年10月27日董保同带领人员到新寨村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快要4个月了,新寨村的脱贫攻坚进展如何?董保同牵挂着新寨村的群众,2月21日中午简单用餐后,他来到新寨村委会官家水井村民小组,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情况。
 
  董保同踩着稀泥走进帮扶联系户张普军家里,与张普军、杨会莲夫妇和县镇村干部围着火炉座谈。董保同问:“今年有什么打算?靠什么来实现年底脱贫的目标?”张普军答:“多种几亩烤烟,提高种烟的水平,争取增加万把元的收入。”董保同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要管理好,还要搞好养殖业。”董保同询问了张普军的儿子张升旭和女儿张易、张业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成才成人。在帮扶联系户罗文礼家里,董保同与罗文礼和他的儿女们座谈,听说罗文礼擅长购买黄牛进行短期育肥后出售,董保同帮着罗文礼计算养殖黄牛的投入、收益等,鼓励罗文礼扩大规模、科学养殖,并带动其他村民养牛。
 
  在村民罗柱德家的堂屋里,董保同一行召开了民情恳谈会,与部分村民代表、县镇村干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队员座谈。董保同“盯”着新寨村党总支书记邓纳权不放,不仅要求他汇报新寨村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和指标数据,还要求他说出全村165户655名贫困群众的具体脱贫方案,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医疗救助、社保兜底等各有多少户,分别列举计算清楚。董保同边问边听边记录边交流,逐一询问村民代表的脱贫措施是什么,询问工作队员摸底调查了解的情况。董保同说:“扶贫对象一定要核准,脱贫措施一定要可行,帮扶工作一定要实在。”
 
  新寨村委会的主要脱贫措施是发展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发动群众科学种植烤烟和生姜,多方筹资建筑9公里长的进村公路,群众投工投劳踊跃参加,施工现场看到许多衣服沾着泥浆的群众。得知3月底公路有望竣工通车,董保同称赞,在小岔河村民小组和新寨村委会看到了群众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场景,看到扶贫工作沉下去了、农村群众动起来了,感受到了干部群众齐心合力向贫困宣战的精气神,感受到了黄泥河镇脱贫攻坚的扎实基础和美好前景。
 
  21日晚上,董保同一行与富源县和黄泥河镇、村(社区)干部召开会议。董保同听取了富源县和黄泥河镇经济社会发展及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对富源县脱贫攻坚工作给予肯定,要求富源县正确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采取特殊措施全力脱贫攻坚。
 
  董保同在调研中强调,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书记李纪恒2月17日在曲靖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认真传达学习,确保贯彻到位,用超常规措施啃“硬骨头”,以干部的脱皮换取群众的脱贫。要提高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七位一体”责任落实体系,以坚决的态度落实脱贫攻坚部署。要处理好聚焦与统筹、个体与全局的关系,科学确定脱贫攻坚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加快推进通村公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电网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状况。要把脱贫攻坚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科学制定脱贫方案,逐项落实增收措施,仔细核算收支账目,确保扶贫收到成效,立足各地优势资源,发展好种植、养殖、运输、劳务、旅游等产业。要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安居问题,不仅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还要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筹集资金,引导群众排除危房。要整合各种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和上级支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出最好的效果。要广泛动员凝聚各方力量脱贫攻坚,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直面困难、积极应对,增强信心、优化措施,动态调整、解决问题,艰苦奋斗、创新创业,依靠勤劳和智慧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市政府秘书长罗世雄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本报记者 路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