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扶贫当少一些“毛毛雨”多一些“精准滴灌”
  • 发布日期:2016-01-26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56

 时值年终岁末,扶贫帮困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各级纷纷开会、发文部署任务,要求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指定专人,安排时间深入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然而,从往年的“送温暖”情况看,有的领导对“送温暖”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把走访慰问当成额外差事应付,敷衍了事,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去帮助急需帮助的人;有的不愿到交通偏僻的慰问对象家中去,往往选择紧靠马路边的一两户象征性地走一下,寒喧几句,转身走人。余下的便交给陪同的乡镇、村干部“代劳”转交,至于贫困户的房子能否遮风挡雨,身上穿的、床上盖的能否御寒,身体状况如何一概不知;有的到困难群众家中,既不问长也不问短,勉强坐一会儿,板凳还未焐热甚至连坐都不坐便借口工作忙而转身告辞,既不问致贫原因,也不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需要哪些帮助,生怕问多了惹事上身甩不掉;等等。
 
  这种看似轰轰烈烈的扶贫“送温暖”活动,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与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群众对这种流于形式的“送温暖”私下议论:光靠过年“毛毛雨”式扶贫,样子好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些现象虽发生在少数领导身上,但影响很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党员干部亲民、为民、爱民的形象,也背离了上级的初衷。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在年终慰问、扶贫帮困时引起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实现扶贫帮困覆盖到每个困难家庭,确保不让一个家庭吃不饱饭、不让一个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不让一个老人没人管,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全体民众的积极投身,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从曾经的“毛毛雨”转向春雨式的“精准滴灌”,这样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才是扶贫帮困的治本上策。扶贫帮困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只有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只有针对每家每户的贫困情况,才能抓住困难群体最需要帮助的事,确定帮扶责任人和具体措施,确保帮扶效果的落实,才能做到精准,才能变“短期治标”为“长期治本”。
 
  扶贫帮困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分析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当地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举措,做到“精准滴灌”帮助困难群众尽早脱贫。
 
  首先要建档立卡,解决好扶谁的问题。各级应借送温暖、扶贫之机,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坐一坐群众家的矮板凳、端一端大碗茶,静下心来与他们真诚交谈,耐心倾听,了解他们所需所求,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因户因人施策,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拓宽增收渠道,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建立起扶贫对象信息管理系统,乡镇、村要对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进行逐一核对、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将帮扶情况录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用。
 
  其次是精准帮扶,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扶贫帮困是一项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跟踪服务,确保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是投向要准。对有能力脱贫的,要帮助出谋划策,找准脱贫项目,用足用好扶贫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对有就业愿望的,根据个人实际或特长优先安排力所能及的公益或企业岗位。
 
  二是扶上马送一程。对有种植或养殖特长的,积极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支持,帮其恢复“造血”功能。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市场行情,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帮助推销,努力增加他们的收入,让其早日脱贫。
 
  三是纳入低保。对完全或基本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要加大帮扶力度,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申请办理低保,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是加大救助力度。对因病致贫或因病、意外事故返贫的群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要对其倾斜并及时给予有效救助。
 
  再次强化监督,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要把扶贫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明确到责任人并签订帮扶责任书,明确责任,与评先评优、岗位调整、职务晋升相挂钩,确保帮扶效果落到实处。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催化剂”,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加大资金管理力度,专款专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要加强对投向资金的引导,确保所拨付扶贫资金真正用于脱贫致富的项目上,避免资金流失,造成浪费。
 
  “兼相爱,交相利”。施爱于人,也利于自身。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送温暖、扶贫帮困的过程,既是体察群众疾苦,了解民意的过程,又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看看困难群众的生活,想想自己的待遇,心里就不会失衡,特别是面对奢华,面对浪费,面对私欲膨胀的时候,就会有戒心、有愧意,就会知足,就会更多地想到所肩负的责任,想到所承担的帮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扶贫帮困这一得民心、合民意的好事办好办实,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微信:fp1017
 
来源:国务院扶贫办
 
编辑:王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