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穷山村的新变化——陆良县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 发布日期:2015-11-27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896
        如今,走进陆良县的山区贫困乡镇,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路好走了,以往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垃圾粪堆少了,村容村貌比原来干净整洁多了,房屋也改变了往日残支破败的模样,洁白的墙壁和路旁绿茵茵的树木交相辉映,将一个个村庄装点得清新秀丽。

          陆良县是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全省革命老区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693人。近年来,该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扶持、群众参与、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形成了“心往贫困村想、脚往贫困村走、钱往贫困村投、技往贫困村送”的扶贫凝聚力。通过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等措施,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昔日的穷山村也改变了原来的旧模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基础建设  
        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龙海乡是陆良县的革命老区乡镇,地处贫困山区,是该县实施扶贫开发工程的重点乡镇。近年来,该乡通过实施“866”工程、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程,全乡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该乡的核桃村村委会云章村,记者发现,以往那个贫困的小山村早已不是原来破败的模样,整个村子全都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洁白。走到村口,记者发现村中的主干道已完全成了水泥路,宽阔地延伸到村子的尽头,村中的粪堆、草堆不见了,却多了几个干净整洁的公厕,道路两旁栽满了绿茵茵的树木,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在村子的后方,还建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石凳和石桌,四周绿树成荫,专供群众休闲娱乐。
         “这个‘866’工程真是太好啦!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把我们村的路也修好了,原来赶街都要步行,现在路修好了,车也进来了,坐车一小会就到。” 村中的王鸭美老人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高兴地同记者说。转而她又指着建好的小广场说:“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打上水泥,滑亮亮的,我们也可以出来晒晒太阳;房子也粉刷得白花花的,村里到处都干干净净的。”

        在“866”扶贫开发工程建设中,该村硬化了村庄道路,粉刷了墙体,建起了公厕,绿化美化了环境,改造了节能灶,还建成了休闲广场,村民们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记者真实地感受到了“866”扶贫工程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陆良县切实从导致农民贫困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着力展开了以村庄道路、水利、小水窖、沼气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十一五”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36840.85万元,其中中央、省级7835.9万元,市级5064.16万元,县级5590.97万元,部门整合13981.37万元,挂钩帮扶4368.45万元,群众自筹2.7亿元。组织实施了28个行政村的“866”扶贫开发、20个行政村的“整乡推进”、2个行政村的革命老区建设、5个行政村的山区连片开发、203个自然村的省级重点村项目、15个自然村的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建设、14个自然村的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及小额信贷、产业开发、互助资金、安居工程等项目建设。共组织实施大小项目4886件,项目覆盖212个行政村、772个自然村、53180户、20.06万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村庄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为贫困群众增收打下了  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
       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该县加大小额信贷扶持力度,着力为农民培育有市场、有潜力的产业,重点在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上扶持贫困农户增项目、增规模、增效益,为贫困群众解决生产发展中的贷款难问题,使贫困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余路生是陆良县芳华镇狮子口村的养猪大户,2005年,遇上生猪市场行情下滑,老余一年下来可算是血本无归。到了第二年开春,猪价行情上涨,可老余却囊中羞涩,没有投入生产的资金。在镇小额信贷工作站的帮助下,他拿到了10万元“救命钱”,当年出栏肥猪300 头,纯收入达10万元。2007年,他先后使用小额信贷资金20万元,自己又创办了饲料加工厂,并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每年可出栏肥猪500多头,成了该村使用小额信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陆良,像余路生这样靠小额信贷发家致富的人比比皆是。近年来,该县集中资金,重点加大对规模种养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扶持力度,突出体现种养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农户增加收入,帮助低收入群众早日脱贫。“十一五”以来,该县共投放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6.2亿元,全县10个乡镇和华侨管理区的140个行政村8700户贫困户得到扶持。

        小额扶贫贷款的发放,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经济与资金短缺的矛盾,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小额扶贫贷款扶持的贫困农户年人均粮食增产1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地区的平均水平。通过小额扶贫贷款的扶持,广大贷款农户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既脱离了传统耕种的低收益困扰,又为其他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民立足本地资源,创业发展,增加收入的良好局面。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了特色产业,培育出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生猪养殖、蔬菜种植、食用菌养殖、水果种植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以优质生猪养殖、大棚蔬菜种植、优质水果种植等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中枢镇、马街镇、大莫古镇、芳华镇、板桥镇,并形成了小百户优质马铃薯种植专业镇,三岔河镇三岔子村菌子种植专业村等特色乡村。加快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模式,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培育,加快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以魔芋、朝鲜蓟、生猪屠宰等食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教育培训      
        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陆良县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平台,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

        该县与陆良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云南昆明良才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对全县范围内16至55周岁的贫困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仅2013年就培训2427人,其中陆良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训1927人,培训工种是蚕业工777人、果树工500人、食用菌生产工200人、保育员50人、保洁员100人、拖拉机驾驶与维修300人;云南良才学校培训500人,培训工种是家政服务员100人、家畜饲养工200人、蔬菜园艺工200人。每个参训学员平均补助800元,共补助194.14693万元。

        通过扶贫培训,提高了农村贫困学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就业技能,很多学员达到了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水平,有的达到了中级水平,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法律法规常识,提高了劳动技能水平,拓宽了就业门路,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劳务收入。据调查,培训后就业的农民工较培训前月收入一般增加200元以上,高的达到500元以上,培训后的农民工一般月收入都达到了1500元以上。

         在培训的基础上,该县通过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和推进劳务输出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鼓励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家住陆良县小百户镇罗贡村的刘四红,家有兄弟姐妹6人,都已成家立业,自己是最小的一个,34岁的他至今未婚,家庭经济收入全靠6亩烤烟,每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由于家境贫困,至今没有找到中意的对象。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四红在陆良电视台看到了县农村劳务产业办的招聘广告,于是萌生了外出务工的念头。通过县就业中心的报名和体检后,刘四红正式被广东韶关旭日国际集团公司录取,他高兴地说:“这次外出务工一是想出去锻炼锻炼,多苦点钱;另外就是想在外面找个对象,告别穷山村。”

         像刘四红这样的人在陆良县的贫困地区还很多。为了给外出务工人员寻找到更多理想的工作岗位,该县在抓好培训的基础上,广泛发动劳务产业办、工会等部门广泛收集信息,与沿海有实力、效益好、信誉好的企业取得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用工信息和要求,进行整理归类,利用有线电视等定期向群众发布,指导群众外出择业。“十一五” 以来,该县共开展劳务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300余期,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累计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4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0%,年均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曲靖日报特约记者郭鹏程)
 
 
 
                                                            2014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