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张安屯街道张安屯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张轩鸣。我想用几句歌词作为开头,“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别看屯子不咋大,有山有水有树林,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朋友若是有兴趣,我领你认识认识我们屯里的人”。
两年前,我第一次入屯,也是第一次接触社区工作。当社区的人知道我才22岁,都感叹着小张书记这么年轻。唯有一名驻村老同志看了看我,笑着说“还是个小娃娃,就来驻村了,从今以后,你就是咱们屯里人了”,口头上的亲昵,让我放下了紧张。一番交流才知道,他是区委办公室派驻张安屯社区的驻村工作队员——马显跃,他姓马又属马,屯里人都叫他“老马”。
驻村第一件事,还是入户。老马话不多,吃完饭就兴冲冲带着我进村入户。一路上,村民都和老马热情地打着招呼。老马边高兴地回应边接起手中的电话,“老马,听说现在周边都在发展养牛产业,说是可以贷款,我想买几头牛来养”“老马,小张安屯有两家为了地里放水吵起来了,你和我去调解嘛,我一个人整不住”“老马,明天市里面要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了,你下村不要跑远,村上的情况你最清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马瞬间征服了我的心。
一旁的支书看出了我的疑惑和震惊,说道:“是不是觉得啥人他都认识?我看老马不属马,是属牛的。我们张安屯5个村民小组725户,每一家的情况他都倒背如流,驻村才?个月,对村务工作就已经轻车熟路,都快赶上我这个干了十多年的支书了。”
一旁的老马羞红了脸,赶忙摆摆手笑着说:“我才来的时候一窍不通,二张和尚摸不着头脑,索性带着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了个遍。但是我毕竟年纪大了,走一遍又压根记不住,就借着之后的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控辍保学这些工作机会,多走多问多看,几圈跑下来,身体也锻炼了,人也就熟了。”
原来你是这样的老马。
老马驻村的时候53岁,驻到现在55岁了,叫老马好像挺恰当。但有时候又不觉得老马他老,哪里任务重,哪里情况险,哪里困难大,老马就往哪里冲,无论是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还是文明城市创建、爱国卫生运动,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总是奔波在张安屯的田间地头,走在前面、干在实处,从来不摆架子,撂挑子。
后来,几个月的接触,我才慢慢发现,老马确实真的老了。阴雨天腿就会隐隐作痛,腰杆直不起来、疼起来走不动路,胸背还会时不时钻心疼......这些伤痛他从来不说。
尽管老马驻村地离县城的家只要40分钟车程,但他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爱人对他的不顾家有时充满了怨言,但也心疼他工作的辛苦。家里八十多岁的母亲生病住院了,电话这头响铃不断但他就是“嘴硬”,说着工作要紧怎么劝都不请假。家里的孙子孙女需要人带,尽管他也想“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但他还是舍弃了“小家”,只等没人的时候,悄悄地看着手机里存着的孙儿孙女的照片笑笑。
作为晚辈,我也时不时安慰老马,我们驻地不是贫困县也不是贫困乡,也不用那么紧张。老马就会一改笑容,义正辞严地教育我们,“正因为我们是非贫困县,我们更要把工作扎扎实实做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老马识途”这个词用来形容屯里的人,再恰当不过。屯里的“老马”,像极了千千万万个扶贫路上的笃行之士,一颗颗红心在时代浪潮中跳动,一篇篇红色诗篇在云岭大地上写成。当我们年轻人还在对人生迷茫的时候,我敢笃定,“老马”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路,他在这条为民之路上步履缓慢但坚定地前进着。(通讯员:张轩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