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正值春耕农忙时节,在张安屯的田野间,一个头发苍苍,皮肤黝黑的老大哥正干劲十足地移栽烟苗。“一年的收成就指望这几天,必须要咬着槽牙地顶着辣太阳干,不然就只能喝西北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袁国书看着刚栽下的烟苗尽管受到干旱天气影响仍然长势不错,憨厚地笑着说。
袁国书是曲靖市马龙区张安屯街道办事处小河社区小塘尔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已经66岁了。生活的压力在袁国书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面对生活的压力,他立志要拔去穷根。在党的扶贫政策和各级精准帮扶下,自力更生积极发展烤烟、优质稻种植和家庭养殖,凭借着勤劳的双手顺利脱贫更实现稳定增收,并以坚强善良,勤恳奋斗的高尚品格成为小河社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榜样。
如今的袁国书,肯实干、闲不住,早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摇身一变,成了社区里人人称道的“勤快人”。他说,我现在每天天不亮便扛着锄头到田地里,看着稻田里的谷穗和谷花鱼一天天成熟,算着一年的收入,心里满是稻花香。
“当了贫困户,这老脸成了抹布”
前些年,袁国书过得并不轻松。两个孙子孙女刚上学不久,需要人照顾,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也不顺利,收入时好时坏。但袁国书人穷志不穷,即使再困难,村里的卫生费、水费按时交纳,公益事业、集体活动也积极参与,村民口碑不差。可以说,他不懒不憨,却脱贫无方。
2015年按照国家规定政策和标准,在村“两委”及区委办扶贫工作队的落实下,袁国书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别的人都是“乐于当贫困户”,唯独这“老国书”觉得“脸上挂不住”。
“我们袁家祖祖辈辈都是讲究‘安分守己,立志做人’,没成想大富大贵,反而还成了贫困户,要是哪天克(去)了腊水田(张安屯街道公墓),该怎么和列祖列宗交代啊?”自从当了贫困户,老国书常常去居委会找到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学云和区委办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沈桂红,要求给他家取消“贫困户”的称号。
工作队长沈桂红说:“老国书,你莫急,听我拢你慢慢说。只要你家收入达标,娃娃读书、看病住院和房子都没得问题,我就和邓书记一起帮你把这个帽子取消咯。”
老国书满不在乎地说:“你们标准也太高了,只要够吃够穿就行了。”
“么老国书,给是你娃娃,孙子孙女也像你过一样的日子。”
老国书不说话了。
后来,村里的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学云和区委办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沈桂红,决定以解决袁国书思想脱贫为切入点,带动该贫困户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思想。为此,他们多次入户,让袁国书充分了解国家脱贫政策,引导他分析自己致贫原因,从思想上解决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我当时觉得日子也能凑合着过,家里的光景和儿女的前途也就没再多考虑!”袁国书惭愧地说。
“祖祖辈辈的老屋,怎么说搬就搬”
“祖祖辈辈住得好好的,怎么说搬就搬。多少年的风水,搬着搬着就没了。更何况,都住习惯了,到一处新地方,也很难适应啊。不行,我不搬,今天说什么也不搬。”袁国书所居住的小塘尔坡异地搬迁点地处小型浅层滑坡地带,多年来形成陡坎带,树木歪斜,土砖房屋变形严重,出现墙体开裂、地面拉张裂缝、渗水等现象,存在滑坡整体和局部滑动的可能,对小塘尔坡群众的生命及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安土重迁是每一个中国农民传统而朴素的情怀,同样也成为了异地扶贫搬迁的一大难题。一开始的涉及搬迁的33户中,只有8户愿意搬迁,邓书记只好挨个去做工作,发放资料、宣传政策、签订协议,他平均每家上户三次,最多的有五六次,每次都得说上数个小时,遇到难沟通、不理解的村民,些许争吵也是常事,但邓书记始终觉得,让每一个老百姓住上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房屋,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天夜里十点,小河社区邓书记又来到了袁国书家。
“老国书,你要为自己考虑啊,万一哪天地质灾害一来,可就什么都没有了啊,你说说,我们人就活着一辈子,你说划不划得来。”邓书记说。
“可是我这一搬,很多家具一拆就散了,养的牲口也没有地方,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啊。”袁国书忧心忡忡道。
“老国书,你放心,有我老邓在,不会让你们老百姓吃半点亏!这次搬迁国家也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关于养牲口的事情,我也会积极向各级领导汇报请示,争取每家每户都建起畜圈房。”听邓书记说到这里,袁国书才渐渐地放下心来。
“光靠种种地养养鱼,竟然也能致富”
2018年搬入小塘尔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袁国书的家庭状况和劳力状况,街道和社区鼓励其发展优质稻和稻田鱼等产业。在社区干部的指导下,他增扩种植水稻3亩,投入养殖稻田鱼20余斤。仅2019一年,依靠稻谷达到收入5000多元,靠稻田鱼净收入500多元,真真切切地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自此以后,袁国书从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依靠双手勤劳奋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看到袁国书发展势头这么好,大家也愿意为他再添一把火。为巩固脱贫成效,扶贫工作组为其制订了详细、实用的脱贫计划。驻村工作队当机立断,主动出击,找到袁国书聊了一晚上,提出搞8亩烤烟、养肥猪3头、养鸡20多只、玉米3.5亩,并承诺竭尽所能帮其协调机耕、种苗、技术培训和销路。“说实话,起初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多少还有点忐忑,谁知道干不干得成。但是看他们对我们贫困户如此的尽心尽力,把我当朋友一样交心,我干脆就放开手脚来干。”袁国书说。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种养殖业收获时为他带来了40000元的纯收益,不仅照顾了家庭,日子过得去了。再次感受到党和国家真心实意帮自己发展产业以后,老袁一改以往的懒散样子,变成一个斗志昂扬的“宣传员”。有时候,在社区里,遇到懒汉和不思进取的年轻人,还同社区及驻村工作队一起做工作,现身说法,“要想生活富,懒病就要除”。
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有方,袁国书乐观勤劳的精神,为小河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帮助许多贫困户共同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村里人一看到老袁,无不称赞:“老国书,你现在倒是要得了!”
如今,整天乐呵呵的袁国书最爱说,“感谢党和国家的特别牵挂,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给我指明了奋斗方向,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这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和切身感受!
(通讯员:张轩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