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云南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鼓起农民“钱袋子”
  • 发布日期:2024-07-15
  • 来源:云南日报
  • 阅读量:2439

深化农村改革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省坚持农村改革始终为广大农民而改,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依靠广大农民而改,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让“三农”政策体系趋于完备,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顺畅,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云南奋楫向前、抢抓机遇,在深化农村改革中难点上作突破、重点上作成效、试点上作拓展,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为了农民

解锁更多财产权益

牢牢守住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云南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截至2023年底,2。93万个新型经营主体联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161万户,46个县已制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奖补方案,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16。8万户72。1万人实现利益联结全覆盖。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6:1,较上年缩小0。12个百分点。联农带农让城乡间、农户和脱贫户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让广大农民更加富裕,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依靠农民

盘活资源产业兴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改革又必须依靠农民,提高主观能动性,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深化农村改革各项工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等一系列措施,让农民在“三农”工作中的参与度逐渐提升,以农民、村集体、合作社为重要主体的典型模式不断涌现。

孟连牛油果“334”利益分配机制(即牛油果销售收入农户、龙头企业各占三成,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占四成),蒙自蓝莓“622”利益分配模式(即蓝莓销售收入农户占六成、村集体公司占两成、龙头企业占两成),沾益区创新“332”模式(即画好三张规划图、创新三种用地模式、建立两项长效管理制度)引导农民依规有序建房,还有会泽“三个组织起来”(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土地、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组织起来)、宾川“企业联产业带农民”、永仁“幸福里”劳务用工平台等做法成效显现。

这些典型经验的关键,就是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组织起来、整合起来、联动起来,让企业、农民以及合作社、村集体都有合理收益,促进产业增效、主体壮大、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2019年,我省印发《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深化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的通知》,提出2019—2022年扶持5000个左右行政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省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逐步实现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思茅区倚象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合作社高度关联,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依托村集体经济茶叶初制所和党员示范户茶叶初制所,统管茶叶基地,组织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和日常管护作业,从而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三者之间利益的高度捆绑,形成有机联动整体。开远市产业园核心区提供2000余个长期就业岗位和6000余个季节性岗位,辐射带动周边乡镇1500户农户发展花卉种植1。4万余亩,亩均收入达2万元至5万元。

我省推广联农带农典型模式运用,将共享发展成果落到实处,落到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上。通过实施帮扶产业“巩固、升级、盘活、调整”行动,我省抓牢抓实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载体,实现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集聚,更有效地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近年来,思茅区、芒市、开远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元谋县、鹤庆县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土地转让、农民入股、工商资本带动、政府协调等多种方式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等多种联农惠农带农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如今的云南,农民财产权益更加充分、农村集体经济更有活力、农业农村活力涌现。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淑娟

短评

抓住关键环节攻坚突破

王淑娟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改革中也应当直击“三农”工作中的痛点、难点着力攻破。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新时代新征程,我省深化农村改革要着眼农业现代化,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体制机制;着眼农村现代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着眼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改革作为重要“法宝”。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在守住底线的同时,用创新思维寻求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办法,推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更成熟更有效,确保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