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底色强引领 乡村振兴促跨越——以珠街街道涌泉红色文化基地项目为例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强红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爨文化博物馆、曲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曲靖文化标识”的要求,助力麒麟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共麒麟区委党史研究室会同珠街街道建立党建引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使红色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利用为例,如何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路径和成功经验,助推脱贫攻坚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一、珠街街道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做法和成效
麒麟区珠街街道距离中心城区城东7公里,有11个村(社区),96个村民小组45000人,主要产业有稻谷、葡萄、藜蒿、韭黄种植和生猪、鸭子等养殖。珠街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既承接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影响,又发挥着作为中心城区卫星区域的辅助功能。珠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经出土有3000年历史的碳化稻,2000年历史的八塔台。珠街有着鲜明的红色底色,红军两次经过珠街,在这里留下了开仓济贫、革命宣传、军民鱼水等革命故事和珍贵遗址。珠街是“全国环境优美乡”,生态良好,有2000余亩凤凰山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60%。
(一)坚持党建引领,让伟大长征精神深入人心。一是凝聚群众共识。街道党工委选派专人深入一线,走访老党员、干部、群众100余人,厘清地方革命历史脉络,摸清红色家底,擦亮红色底色,召开院坝会、群众会、夜访等23次,共讲红色历史,共议长征精神,共抒家国情怀,筑牢思想根基。二是做实群众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针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产权不清的问题,成立项目工作专班,逐户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取得群众支持。截至目前,共无偿收回村内老宅30余间2000平方米,为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初见成效后,街道党工委发动广大群众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将家中与长征历史相关的红缨枪、布鞋、宣传书本等文物、老物件无偿捐献给展示馆,极大丰富了展品、提升了展陈质量。
珠街红军长征革命纪念馆小广场(珠街街道供稿)
珠街红军长征革命纪念馆万水千山展厅( 珠街街道供稿)
珠街红军长征革命纪念馆红霞展厅(珠街街道供稿)
(二)坚持部门协同,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一是破解资金桎梏。街道整合党史、移民、旅游、乡村振兴等各部门项目资金,累计筹措350万元,建成长征纪念馆、民俗馆、红军广场,修缮2公里红军小道、2.3亩红色拓展基地等,有力保障项目资金需求。二是提升项目内涵。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可容纳450余人的多功能党员教育室,观看红色小品、红色电影,与红色旅游同频共振,实现感召群众、教育党员、凝聚力量。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活动,推出重走长征路、忆苦思甜等文化体验项目,将无形的红色资源赋形为有形的产业载体。投资10万元建成红色阅览室,协调市委党史研究室捐赠书籍1500余册,成立延安精神研究珠街分会,不断丰富红色教育内涵。三是扩大项目阻推力。通过新华网、曲靖日报等宣传媒介持续推介项目。2年来,累计接待参观群众1.5万余人次,团队200余个,实现收入110余万元,成为曲靖周边乡镇级首选的红色教育基地,先后获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省级示范线路、曲靖读史用志示范点等荣誉。
珠街红军长征革命纪念馆全景图(珠街街道供稿)
(三)坚持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推动产业全域发展。充分利用红军广场人流量,建成珠街农产品展示区,对大红袍花椒、七哥松花蛋、青龙土蜂蜜、小豆豉、三源手工面、民生麻花等珠街特色农产品全方位宣传,打响了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此,街道搭建以“互联网+农场”为主的“助农小餐篮”平台,引入全域范围内各类农户参与,实现“当日线上下单,次日快递送达”,累计惠及农产品加工企业50余家,实现利润300余万元。二是做实利益联结。利用红色旅游收益,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新建厂房800平方米,创建涌泉“农兴谷”大米品牌,以村集体入股的方式成立涌泉利民农机合作社,鼓励动员7名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吸引120余户农户共同参与,实现年产量70吨、产值80余万元,构建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良好机制,解决11户贫困户就业难题,辐射带动种粮户1500余户,创造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户均稳定增加收入3000元。三是推进联动发展。利用现有交通、环境、人流等优势,推动涌泉和中所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融合发展,实现1加1大于2的倍增效应,将凤凰山森林公园和涌泉红色文化基地整体规划、整体联动、融合发展。计划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改造村组道路,设置举人村等人文景观2处,建成北连沾益白水,南接沿江的休闲健身环线,进一步改造提升联动发展集群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和创业环境。
二、通过案例分析得来的经验和启示
(一)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建立研、建、管、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县级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加强与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用好用足用活各种配套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和智力支持,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建设从起步开始就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在专业的指导下开展,在良好的氛围中推进,而决不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建设,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形成负面的舆论热点。
(二)要立足实际,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要认真研判本地发展实际,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发挥区域优势,打破发展瓶颈,积极借助驻地企业等社会各方的力量,全面调动乡贤、企业家等成功人士的积极性,形成各方受益、协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在项目经营过程中探索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权责清晰、分配合理的运营模式,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开放格局。
(三)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参与其中,充分知晓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妥善处理集体与个人、投入与分配、长期与当前等关系,用共同发展、共同奋斗、共同致富的理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要立足长远,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动力。要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质效,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取信于民,充分考虑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利益,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营造团结和谐的发展氛围。
(作者:林向波 冯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