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产业就业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义。近年来,师宗县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坚持特色产业“三化”发展方向,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发展、助增收,唱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抓特色,坚持产业“三化”发展方向
主动服务全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大局,坚持“抓特色、扶重点”思路,建立“县级主推、乡镇主抓”联动机制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双带”机制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机制,助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商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一是坚持规模化发展。通过“双带”“双绑”机制,着力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聚焦师宗打造成特色种植示范基地目标定位,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坚持把热区水果作为“一县一业”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发展,发展特色高效经作产业集群,强化特色产业帮扶,打造全省特色种植示范区,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持续带动产业发展,巩固利益联结,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模式。二是坚持商品化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合理布局农产品分选包装、冷链物流等业态,不断提升产地产品的加工水平,推动农产品由产品向商品转变。三是坚持品牌化发展。以电商创意园为平台,加大师宗农特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擦亮“师宗柑橘”“师宗柠檬”“云药之乡”“薏仁产业之都”等品牌。
抓示范,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主动服务全县发展全域旅游和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战略部署,坚持示范引领、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在原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风貌等基础上,分级分类分步打造产旅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示范园、水生态宜居小镇和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示范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目前,县级主推的“漏卧古城”田园综合体、彩云现代农业产业园、五龙水生态文旅融合示范乡3个示范点建设正在推进中,乡镇主抓的古城、新村、下鸭子塘、红土、雨厦5个精品示范村已启动建设,乡镇、村联动实施的大同宜卡、彩云张家寨、丹凤河外等32个美丽村庄已初见成效,大同宜卡成为当地游客“养眼、养肺、养德、养志”的打卡地,彩云张家寨已建成让游客在“田园牧歌”中洗涤疲惫的目的地。实施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凤凰谷景区、五龙水生态小镇4A级景区创建工作。
抓就业,推动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化
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促增收”目标,聚焦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零就业家庭,通过务工情况排查、岗位信息推送、职业技能培训、转移输出服务四个环节的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一是抓实务工情况排查工作。组建以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务工情况排查队伍,建立已转移就业人员清单和有转移就业意向人员求职需求清单,不断夯实转移就业工作基础。二是全覆盖推送岗位信息。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和招商小分队的作用,广泛收集企业招工用工需求信息,对照有转移就业意向人员求职需求清单,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信息推送,确保每人每年推送的岗位信息不少于3条。三是加大技能培训针对性。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每年举办一批职业技能专题培训,帮助有培训意愿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至少掌握1项劳动技能,提升未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四是做好转移输出服务。建立“点对点”输送清单,实行一站式转移,提升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下一步,师宗县将加强特色产业帮扶,持续稳岗就业,健全完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聚焦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强化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
(师宗县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