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珠街街道中所村:葡萄架搭起乡村“致富桥”
  • 发布日期:2023-03-30
  • 来源:曲靖日报
  • 阅读量:704

本报记者陈雪 文/图

清园、修剪、浇水、施肥、喷施杀虫剂……入春以来,在位于麒麟区珠街街道中所村的中所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下称中所合作社)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春季是葡萄树的生长发育期,在此期间需要对葡萄树进行细致的养护,不然就会影响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走进冯建学的葡萄种植大棚,他和妻子叶红仙正穿梭在棚内,为今年葡萄的丰收打基础。

“我过去完全不懂葡萄种植技术,更没想过可以通过种植葡萄来提高生活水平。”2013年,冯建学在中所合作社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开始种植美国红提(葡萄品种),他仅种植了13.35亩,却靠种植葡萄供一双儿女上了大学。刚开始种植葡萄时,由于是“门外汉”,冯建学对葡萄管护技术一窍不通,但他一点也不慌张,因为中所合作社党支部的党员先锋队会主动上门手把手帮带种植户,在生产管理各阶段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还会定时邀请曲靖市农业农村局和麒麟区农业农村局水果站的专家到中所合作社现场传授葡萄种植的相关技术。在葡萄快要成熟时,合作社又会去帮种植户找销路。“技术、销路都有人兜底了,我还慌什么嘛。”冯建学笑着说。就这样,他从最初的“门外汉”变成了如今的“土专家”。

中所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5年间,社员由17人发展至122人,带动7个村小组85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十亩扩大至3000余亩。种植户纯收益由最初的每亩500元增加至现在的每亩8000元。每年为6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务工年收入1.5万余元。“我在合作社做工已经有12年了,平均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在合作社干活不仅活不累,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朱翠兰说。

此外,为让中所葡萄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销路,中所合作社通过注册“红美珠”商标、统一外包装、规范把控葡萄品质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红美珠”葡萄主要销往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市场。同时,为提高“红美珠”葡萄的产值,中所合作社充分调研市场,投资90余万元,建设569平方米可贮藏820吨鲜食水果的冷库,为种植户错季销售水果提供有力保障。冷库建成后,“红美珠”葡萄的“身价”翻倍了,种植户的收入也得到提升。“跟着合作社走,产销不用愁;跟着组织干,群众有钱赚。”成了中所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如今,中所村种植葡萄的农户越来越多,促使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纷纷加入,种植户也纷纷扩大种植规模,种植面积最大的62亩,最少的也有10余亩。15年来,“红美珠”葡萄先后获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中所合作社先后被授予国家、省、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云南省科技示范园、麒麟区龙头企业、麒麟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称号。2022年,中所村又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的荣誉称号。

下一步,中所合作社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根据订单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和种植规模,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以葡萄产业为核心,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在村里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路线,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2022年,冯建学种植的葡萄因受霜冻灾害影响而收成不好,每亩地仅采收3000公斤,亩均产值仅1.4万余元。葡萄采收完成后,他投资15万元搭建全钢构高架大棚并购置了可远程数控灌溉的滴灌设备。如今,他的葡萄种植大棚可谓“科技感”十足。“我只要按一下这个按钮就能给葡萄树浇水了,过去只能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如果请不到工人,导致灌溉不及时就会影响产量,今年我加装了这些设备,预计今年每亩地能采收5000公斤,每亩产值预计可达3万元。”冯建学摇晃着手中的白色遥控,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