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师宗县:促增收 固成果 助推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2023-03-15
  • 来源:师宗县乡村振兴局
  • 阅读量:1023

近年来,师宗县坚持把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作为中心工作任务,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分层分类实施增收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盘清资源,因地制宜选产业

在深入分析全县资源资产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对农业产业进行全域化布局,低海拔重点以热区水果、薏仁、生姜、冬早蔬菜为主,中海拔重点发展蓝莓、温带水果、绿色蔬菜、道地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打造绿色蔬菜、道地药材、优质水果“特色种植示范基地”的总体思路,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了群众增收基础。一是盘清“人”资源,发展劳务产业。采取“六个一批”方式,扎实有效开展稳企稳岗、引岗送岗、集中输送、跟踪服务等工作,多措并举克服疫情影响,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对县1.09万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41686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二是盘清“山”资源,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道地药材(含生姜)15.08万亩,引进龙头企业在“荒山坡”上建成1000余亩标准化滇重楼基地,和云南白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滇重楼中药材订单式种植实现群众就业、发展产业增收。三是盘清“庭院”资源,发展畜牧养殖。发挥养殖等优势,实现出栏肉猪85.13万头,出栏肉牛4.98万头,建成种猪场5个、育肥猪规模生产线424条,带动脱贫户养殖生猪1581户、禽类141 户、牛217户、羊240户持续增收。四是盘清“地”资源,发展蔬菜种植。利用坝子水利条件好、土地平整优势,发展绿色高端蔬菜17万亩,大力发展地方传统特色药用生姜产业、万寿菊产业等新兴产业。

做活资源,分层分类促增收

根据农户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情况,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实现了“人人有事做、户户有增收”。一是对有土地、有劳动力农户,扶持产业发展促增收。对有产业发展基础的农户15601人,建立“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农户以土地入股、流转等方式参与经营,通过41家龙头企业、1419家农业经营主体、613家家庭农场、4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双绑”利益联结,带动脱贫人口发展烤烟、水果、蔬菜、中药材、万寿菊等产业实现增收。二是对土地较少、有劳动力农户,全力稳岗就业促增收。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1934户,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措施,推动稳定转移就业,实现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对土地较少、有劳动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的2016户,进行“点对点”培训,实施“三免一补”政策“点对点、一站式”集中输送1675人。三是对土地较多、无劳动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户,用活土地资源促增收。积极引导土地较多、无劳动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2692户脱贫人口,通过将土地流转或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的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累计流转土地1.5万余亩、户均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0000元/年。四是对土地少、劳动力弱或无劳动力的农户,通过政策帮扶增收。通过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846户、最低生活保障金2312 户、临时救助金244 户、医疗补助145户,开发公益岗747个,扶持土地少、劳动力弱或无劳动力的农户,实现了增收路上一个都不少。

挖掘资源,农旅融合促振兴

依托凤凰谷、菌子山、五龙水生态小镇、南丹山等国家级旅游景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持续增收培育新动能。一是打造“名村+旅游”。大力推进五龙旅游度假区、文笔公园、彩云石洞红色旅游景区等配套工程建设,打造大同下宜卡乡村示范点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漏卧”文化、青铜文化元素、特色饮食等乡村文化,推动“漏卧·古城”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推进旅游观光步道、子午旅游观光带、海晏、古城片区农家乐改造等项目形成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漏卧古国农文旅融合示范点。二是打造“农业+电商”。把握“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建立“电商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机制,五龙壮锦、师宗沃柑等300余款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渠道实现年销售额近900余万元。三是打造“文化+节庆活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元素,举办五龙三月三、高良热区水果节等活动,完成非遗工坊、五龙半山酒店、壮乡风情四合院特色民宿等业态植入,凤凰谷玻璃天桥、悬崖秋千等一批体验项目建成并向游客开放,扩大名村知名度和美誉度,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313.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7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