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宣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 发布日期:2022-12-19
  • 来源:曲靖日报
  • 阅读量:986

本报特约记者吴小学 王飞

宣威市认真抓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底线任务抓紧抓细抓实,奏响了“兴业、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号角。

走进宣威市的29个乡(镇、街道),应季水果挂满枝头,鼓了群众“钱袋子”;时鲜蔬菜品种多样,丰富了群众“菜篮子”;玉米单产又有突破,马铃薯亩产再次提高,烤房旁边充满笑声,稻花香里说着丰年,各种墙体彩绘点缀着乡村美景,文化小广场上群众踏着健身舞步,医疗、卫生、教育等关乎民生的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宣威“思路清、方向明、举措实、干劲足”的乡村振兴步伐走得坚定有力。

坚守防返贫底线

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宣威市推广运用好政府救助平台,建立并落实“六个一”工作制度,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和有序退出。截至11月底,在云南省脱贫人口监测系统共录入脱贫户和监测对象54893户。一直以来,宣威市持续深化产业和就业帮扶,持续稳定2048个新型经营主体与3.4万户脱贫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开发公益岗位6004个,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55.52万人。宣威市2022年度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为13985元,同比2021年增幅16.14%。除兜底户外,消除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3107户10214人;下达学生资助资金2.6亿元,惠及学生48万人次;持续做好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系统和家庭医生签约系统维护工作;推进大病专项救治,救治率达100%;推进新增危房动态“清零”和危旧房应拆尽拆。宣威市222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有劳动力的搬迁户实现户均1人以上就业或者发展1项产业。持续提升配套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社区治理能力,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突出示范引领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兴则群众富。

初冬暖阳,苹果飘香。宣威市龙场镇的百亩苹果迎来了大丰收,果农们正趁着晴好天气采摘硕果,林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五里坪苹果基地管理人员徐彩竹说:“我在这个苹果基地工作3年多了,每月可以挣4000元左右的工资。”

在持续推进产业强村工作中,宣威坚持典型示范、片区带动、全域提升,集中力量,加大财政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可观可感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示范引领乡村振兴。近年来,宣威市打造以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链的“一县一业”为主导,以蔬菜、水果、中药材3大优势产业为支撑,其他特色产业为补充的“1+3+N”产业发展体系,稳步推进2个示范乡镇、23个精品示范村和92个美丽村庄建设,重点打造2个田园综合体、4个乡村振兴示范园、4个万亩产业示范园。完成335个行政村和4140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联审联批机制,坚决遏制农村无序建房;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和“两污”治理,建成公厕239座、户厕2620座,创评星级村2131个,宣威完成375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自治章程修订,健全完善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21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0.27亿元,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409个。

宣威市委常委、副市长桂腾荣说:“宣威市通过发展乡村产业,立足于乡村在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特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优产业、强龙头、创品牌、重特色,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有序的转移和流动,聚焦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内涵和外延,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农旅结合’一体化发展。抓好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为宣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置身如今的宣威乡村,美景如画、产业兴旺、生活如诗,勤劳勇敢的宣威人民正以昂扬的斗志,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