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走进竹基斗坞,千亩桃林绿意盎然,“沪滇情”石碑殷殷守护着缀满枝头的冬桃,浓浓果香扑鼻而来,村民们正忙着进行种植管理工作,而得益于冬桃产业的发展,如今的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沪滇协作开展以来,竹基镇全面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产业协作上精准发力,深挖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造血功能,全面推动两地协作向纵深发展。2019年来,竹基镇先后投入沪滇资金490万元,撬动企业资金850万元,建成斗坞冬桃示范基地1000余亩,惠及脱贫群众800余人。
一个定位明方向
竹基镇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正视自身人多地少、群众收入主要依靠于玉米、烤烟、水稻等传统低效作物的困局,立足水土资源、气候等优势,邀请云南省农科院实地考察论证,将含糖量高、耐储存、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的冬桃确定为“一乡一品”产业重点打造,带动一三产(农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级联动兴产业
在基地发展中,竹基镇探索了“政府撬动+合作社推动+企业带动+群众驱动”的“四级联动”发展模式。政府整合扶贫资金完善基地道路、水电路、冷库等基础设施,达到筑巢引凤的作用,吸引龙头企业投入生产性成本,解决技术、市场难题,负责基地经营管理,通过企业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主动流转土地,参与基地务工,村级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保障等服务。通过“四级联动”,基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占地1000余亩,未来该基地将打造为集“生产销售+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斗坞冬桃基地的示范带动,目前已成功发展了界桥、阿白、龙甸3个500亩冬桃基地,带动群众分散种植了7000余亩冬桃,竹基镇将持续大力发展冬桃产业,预计未来3年,全镇冬桃种植面积达3万亩,形成年产值过亿的支柱产业,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奠定坚实基础。
股权量化强管护
在基地后期管理中,以股权量化为核心,对政府性投入和企业性投入进行工程财务决算,政府对沪滇资金形成的扶贫资产形成清单台账、确权登记,确保扶贫资产所有权有法律保障。股权量化后,政府、村级合作社、企业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政府委托村级合作社全程参与基地资金、资产管理,每年底对扶贫资产进行清理检查,扶贫资产交由企业方使用,损失损毁部分由企业方负责修复或赔偿,拒不修复或赔偿的,解除合作协议,土地附属物收归扶贫公司所有。“三方”互联互动,权责分明,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发挥长期效益。
科学分配促发展
基地果树今年开始试挂果,预计2023年进入丰果期,每亩收益将超过5000元,基地预计可实现年收益500万元,并将给当地群众带来四种收益。一是股权分红,政府按照占股15%分红,每年可取得分红收益75万元,其中40%用于新增贫困群众帮扶和返贫防控,60%用于公益事业。二是劳务报酬,基地年用工量达7000余人次,解决周边群众就近就便务工,为当地群众年增加务工收入70余万元。三是土地流转,流转土地1000余亩,为当地群众增加土地流转费80余万元。四是集体经济收益,村级合作社每年可收取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土地流转、劳务保障等服务费20余万元。
相知无远近,千里梦同心。竹基镇斗坞冬桃基地只是沪滇协作的一个缩影,“沪”和“滇”两个字因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紧紧连接在了一起,沪滇情深,穿越山海相连。山海赴新程,风劲好扬帆。在新的征程里,相信沪滇协作也将接续有效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农户稳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竹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