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成龙) “十四五”期间,我市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帮扶、稳定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生态经济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增强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特色产业帮扶工程。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谋划实施一批特色产业项目。鼓励引导企业到乡村建立“扶贫工厂”“扶贫车间”。实施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生猪、肉牛等特色种养业发展帮扶工程。支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及冷链、物流、仓储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扶贫产品销售市场。
稳定就业帮扶工程。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与已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地区的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就业扶持覆盖面。开展“菜单式”精准培训服务,加强返乡创业重点人群、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培育,多渠道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程。通过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大力培育发展后续产业、全力帮扶就业创业、对易地扶贫搬迁大型进城安置区困难群众实施减免补贴等措施,提升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确保搬迁群众收入逐步提高。
生态经济发展工程。实施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等生态扶贫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林下产品加工业,推动木本粮油林提质增效,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引导低收入群众参与生态治理工程,促进林区群众稳定增收。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党建强”目标,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推进欠发达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快推进脱贫村高标准农田、产业道路、沟渠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大力实施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提高农村人口文明素质。加强村组敬老养老中心建设,提升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