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师宗驻泥槽村第一书记张俊海:三板斧劈开致富路
  • 发布日期:2022-09-02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844

初秋时节,师宗县龙庆乡泥槽村委会泥里村的胡蜂养殖基地进入采收的黄金季节。看着养蜂增收的农户,中国移动师宗分公司派驻泥槽驻村第一书记张俊海开心地笑了。在他驻泥槽村委会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为村民又劈开了一条致富路。


“刚来的时候,看着分散的村落,茫茫的大山,心里还真有点犯愁。”说起三年来走过的路,今年37岁的张俊海感慨地说:“现在,终于看到致富的希望了。”


2019年7月15日,张俊海来到师宗县龙庆乡泥槽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有人给他介绍村情时说,这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人没技术没文化,懒汉也多,致富难度很大。

张俊海听后,决定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既然懒汉多,那就先从懒汉产业入手。只要能赚钱,懒汉自然就会勤快起来。很快,依托公司协助,村里引进了一个叫续断的中药材项目,发动村民种植。这是一种不用中耕管理、种下就等着收获的药材,很适合村民种植。与公司沟通找来种子,分给全村78户人家,种下300亩,今年开始收获,18元一公斤,每亩收入达到7000元。


成功迈出第一步后,他对村民的增收有信心了,村民对他也信赖了。在中药材种植获得成功之时,他又在思索着如何为村民们再开辟一条致富新路。


“年初我看过一则新闻报道,说我们县有家叫起点的胡蜂养殖公司,已在全省培训了1400多名学员,一个蜂包一年可采割蜂蛹三次,我认为这是一个粗放且短平快的增收项目。”张俊海说,“我经过走访调研,多方咨询,确定泥槽村非常适合养殖胡蜂。几经辗转,我与起点胡蜂养殖公司取得联系,决定发动群众养殖。”

与中药材种植不同,胡蜂养殖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同时,资金上也有困难。村民怕失败,不敢轻易投资。张俊海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先是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工作,找养蜂的专业人士培训村民,为养殖提供技术支撑。然后自己垫资2.7万元,给有条件养殖的村民买来蜂苗。为了网销当地的蜂蛹、蜂蜜、鸡蛋等土特产,张俊海还通过运作,在泥槽村开通了全县第一个行政村5G网站。有了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村民们打消了疑虑,逐渐放开手脚养起了胡蜂。


“对于我们来说,胡蜂养殖是一个新鲜事,但我相信有潜力。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带头养殖了20余窝。”泥槽村党总支书记马海峰说,“目前,全村已经发展了10个基地,共养殖240窝。”“我4月份放蜂,养了50多窝,在这三个月时间里,没花什么精力,在7月份采过第一次,现在准备采第二次了。”泥槽村委会麻衣村的康小春高兴地说。从目前的收益看,一窝胡蜂每次可采收2至3公斤蜂蛹,一年可以采三次,按照每公斤蜂蛹170元的市场价计算,240窝每年至少可以为泥槽村的村民增收30万元。


胡蜂的增收戏刚拉开序幕,张俊海又从当地资源中找到了增收切入点。原来,当地的麻衣、泥里、干石洞三个自然村有一种苗族高脚鸡,县志里称其为泥槽鸡或大种鸡。它脚高粗重,体大、蛋大,喜栖树上,耐粗饲,繁殖率低。与肉鸡系列相比,高脚鸡生长周期略长,蛋少,繁殖率低而导致当地村民不愿饲养。但张俊海通过调研后发现,这种鸡有着其他鸡种难以比拟的优点,它蛋大、体大、脚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比如,高脚鸡的蛋卖到客户手上是2.3元一只,还供不应求,效益远高于其他鸡蛋。两年前,高脚鸡仅卖40元一公斤。经过驻村工作队拍摄短视频宣传后,价格立马翻了一倍,一鸡难求。

现在,在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不少群众从中看到了商机,已经走上了扩大高脚鸡种群发展的增收之路。


通过三次突破,泥槽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了。“当好第一书记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民’,当好村民的‘贴心人’,还要做到‘心中有责’,在工作中敢啃‘硬骨头’,这样才能当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张俊海说。(蒋贵友 张俊海)